首页
名师风采
校园活动
专家访谈
校长论道
精彩课堂
课外延伸
热门推荐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中学 > 课外延伸 > 正文

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难在哪

学生在厦门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里摘花生,许多人第一次知道花生是长在泥土里的。本报记者 熊杰 摄

学生在厦门青少年综合实验基地的水田里插秧。本报记者 熊杰 摄

今年暑假,厦门市4000名中小学生走到田间地头,插秧、摘花生、种菜、嫁接果树……他们吃农家饭、睡硬板床,几天时间里,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吃了从未吃过的苦,也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厦门模式”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劳动体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让我们思考——

清晨起床,趁着太阳还没有那么火辣,和同学们一起下水田插秧、到地里拔花生;中午煮花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晚上体验农场的篝火晚会,累了躺到硬板床上便入睡。这是厦门科技中学小廖同学一天的劳动体验生活。

对于小廖来说,这一天是奇妙的。自小在城里长大的他,第一次把脚踩进稻田的泥巴里,第一次亲眼看着花生从土里拔出来。

给小廖带来这种劳动体验的地方,就是厦门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今年暑期,像他这样到这里劳动的有4000多人。

厦门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华侨经济开发区。基地一期建在厦门市竹坝学校校园内,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67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设有实践体验区、教学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和文体活动综合区,可一次接纳600人。目前,二期工程已立项,预计两年建成,届时可容纳1400多人,这个规模完全能保证厦门市一所学校某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参加。

厦门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基地在劳动教育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基地,走到田间地头,进行了采访调查。

一校的自发行为引来各校参与

这里的劳动教育风生水起

竹坝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东北部,这里有一个华侨农场,农场的大片农田里种植着水稻、花生、蔬菜等,农场现有总人口2000多人,职工1000多人。竹坝学校就在华侨农场里,建于1983年,原来是联合国难民署为解决归侨子女就学问题而援建的,现在又承担起接纳三峡移民子女的教育任务。目前,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由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具体负责,厦门市竹坝学校协管,学校部分老师兼职负责一些具体工作。

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副主任王善军告诉记者,之所以把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在竹坝学校的校园内,是因为该校有多年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经验,同时学校地理位置独特,离厦门城区约两小时车程,同时有农场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开展劳动教育。

据竹坝学校校长蔡毅煌介绍,早在2001年,厦门十一中的200多名学生就来到竹坝学校,和农村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厦门十一中把这作为学校暑期活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作为回报,十一中当时还派出骨干教师到竹坝学校支教。

没想到这次劳动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时一名学生在自己的总结中写道:“第一次插秧,第一次拔花生,第一次睡硬木板床,第一次过农家生活,第一次走10公里的路……我们在4天的农村生活里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这是辛苦的,因为吃了从未吃过的苦;也是幸福的,因为知道了许多不知道的东西。”

十一中尝到甜头后,厦门科技中学等学校也加入劳动体验教育的行列。接下来的几年中,来这里劳动的学生越来越多,曾经超出学校的接待能力,出现“排队”的现象。

对于竹坝学校本校的学生而言,劳动锻炼是他们的“必修课”。从新生入校起,学校就让他们学会劳动,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在学校的空地上,还专门有学生的菜地。

“城里孩子对田间劳作知之甚少,甚至许多农村孩子也疏远劳动,意识不到农业劳作的重要性。”黄毅煌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劳动技能伴随人的一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毅煌说,很多中学的校长,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才组织学生到这里来。

竹坝学校不断发展的劳动教育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7月4日,厦门市文明委向竹坝学校授牌“青少年校外活动实践基地”。2012年7月4日,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正式成立。

这么多学生来这里实践,田地从哪里来?竹坝学校副校长蔡清育告诉记者,基地现在所使用的土地,以前由竹坝农场的农民租种,他们的合同到期后,由实践基地把这些土地租过来,还有一部分是从农民手里转租过来的,现在这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租土地并没有侵占他们的利益。因为有学生来,农场名气更大,周围的村民更愿意通过搞“农家乐”来获取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基地和周围村民实现了良性互动。

黄毅煌说,竹坝学校组织城区学生来劳动,从一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到被社会广泛认可,再到现在成为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是因为这项活动满足了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需要。

其实,社会培训机构也看到了这里面的商机,各种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拓展训练营、军训夏令营等并不少见,但是家长们认可度并不高,他们认为一是商业色彩太浓,二是容易走过场。家长们认为,厦门市的做法,由政府来主导,更能体现这项工作的公益性质,更让人放心。

学生在地里干活,家长在幕后指挥

是谁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

现在的孩子有多少干过体力活,了解基本的农作物种植、生长的常识?现实状况堪忧。记者在基地采访期间,随机采访了数十位参加劳动的学生,不少学生说,以前以为把种子埋在土里就能发芽,没想到稻谷种出来这么麻烦,有的学生说,以前以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还有的同学笑着说,以前只在“QQ农场”里种过菜。

在这里,还有一群竹坝学校的志愿者,他们多是初二的学生,家就在农场附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他们的工作,除了帮助老师整理劳动工具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那些城里孩子当“小老师”。他们会向城里孩子讲解各种农作物是如何种出来的。一位姓黄的志愿者说,前几天有学生问他,花生为什么不是结在树上的,他哈哈大笑地告诉记者:“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厦门科技中学高一年级长陈老师告诉记者,学生来基地劳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每位学生每天只需交20元伙食费。该校高一年级600多人,这次来了250人。陈老师说,学生不愿意来的原因很多,有的家长认为这里太苦,没有空调,怕孩子吃不消,有的则认为到这里来进行劳动锻炼毫无意义。

“家长也要接受培训,提高家长的劳动意识是当务之急。”厦门科技中学高一年级11班的班主任苏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连洗碗这些事都不愿意让孩子做,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平时休息只会玩电脑和看电视,这样的学生怎么会热爱劳动?

而记者了解到,到田地里干活,家长们“幕后指挥”一直没断过。他们一边说“锻炼好,锻炼好”,一边心中忐忑:“能适应吗?不会晒坏吧?”于是,家长们频发短信,假装淡定地问一些其他问题,其实是担心孩子受不了。

和家长们一样操心的,还有市教育局领导,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忆年反复告诉各位老师:“要防中暑,保安全。我们下过乡的都知道,大热天干农活,预防中暑是第一位的。”实践基地的管理人员则一次次向上级领导汇报:“草帽备齐了,凉茶开水灌满了,早出晚归遵守了……”

相比之下,孩子们倒是轻松许多。男生劳动完了一起在宿舍打扑克,女生则有说有笑地聊天。记者问他们:来这里苦吗?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还行吧”。随行的老师告诉记者,来的学生基本都能按规定参加劳动。班主任苏老师说,其实孩子天性好动,都很勤劳,问题是家长担心太多,不敢放手。

《中日夏令营的较量》引发讨论——

我们的孩子输了还是家长输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小细节,今年到基地参加劳动的学生,人手一本“营员手册”,里面除了一些服务信息外,还有一篇题为《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小文章,讲的是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的故事。这篇文章里几个对比标题颇引人深思:“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为何要把这篇文章写进“营员手册”?黄毅煌回答说:“这是一种鞭策,一个警醒。”

《中日夏令营的较量》这篇文章还写道:“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

竹坝学校的颜老师说,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学校也希望有野外磨炼式的教育,但一提到风险和责任,大家都有些害怕。

记者问几名学生:“看到《中日夏令营的较量》这篇文章有何感想?”大家的回答基本一致:“我们愿意接受艰苦的挑战,关键是学校没有提供机会。”记者了解到,在记者到达前一天的10公里野外拉练中,所有孩子都坚持到最后,没一个退缩。虽然有3个孩子脚抽筋,但他们也坚持到了最后。

厦门禾山中学初二学生小林的父亲,来自闽北农村,幼时家中贫困,但是农村的艰苦生活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上世纪90年代初,他来到厦门,做茶叶生意,后来在厦门购房、落户。林先生说,看到这篇文章时,感慨很多,他肯定会严格要求子女,不会娇惯,他要把农村带来的吃苦精神传下来,让孩子在毅力养成方面不输在起跑线上。

做足安全措施,分享劳动果实——

劳动体验怎样让学生乐于参与

现在学生之所以缺少户外体验式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上有顾虑。家长有顾虑,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也有顾虑。

“出一点事情不得了,所有的成绩都会被抹掉”,黄毅煌说,学校接纳城里孩子来劳动,安全一直是大家考虑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通过做足安全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来基地劳动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实践基地,记者还看到了一份“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暑期工作安全应急预案”,里面详细制定了各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包括防雷、防洪等各个方面。每次活动,除了有基地带队的老师外,还有参与陪护的老师,大家共同负责学生的安全。7月26日,今年第8号台风“凤凰”在厦门附近海域登陆,在看到天气预报后,厦门市教育局长赖菡专门打电话嘱咐:要保证学生安全,做好防台风的准备。

除了安全问题,劳动教育还需创新形式,注入更多内涵,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不是为吃苦而吃苦,要让学生在苦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这方面,厦门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也花了一番心思去设计。

记者拿到的一份“综合实践活动项目”,里面一共有34项,包括果树栽培管理、蔬菜种植、室外露营等。学生在这里,还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摘下的花生、挖出的地瓜可由老师统一组织,自己动手蒸熟,自己享用。记者去采访时,一群学生正围在一口大锅前,享受自己刚摘下煮熟的花生,大家谈笑风生,地上留下厚厚一堆花生壳。有的劳动项目则是现做现吃,学生劲头更大。下午3点,在糕点制作室,当地华侨教大家制作南洋糕点,同学们跃跃欲试,做好的糕点除了可以现场品尝外,还可以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副主作王善军介绍说,基地在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中,将突出主题教育特色、农业实践特色、科技活动特色、军事拓展特色。这其中的军事拓展特色,就是打算在市区学校需要军训时,统一组织学生到这里来,因为基地附近就有部队驻军,可以和他们合作,开展军训。王善军还列举了基地未来打算发展的10个主题教育,包括:“农作系列”主题、“闽茶文化”主题、“农村调查”主题,等等。

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种种隐患——

推进劳动教育需改革教育评价方式

记者在基层学校采访时发现,部分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就没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

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据介绍,厦门市的初步打算是,待基地二期建设完成后,全市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去基地一次,也就是小学、初中和高中12年至少去3次,每次3到5天,吃住全在基地。到那时,全市学生都上劳动课的要求将真正落实。

厦门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认为,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劳动创造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天埋头书本的学生,只知道分数,结果是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当前轻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厦门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柯雅婷认为,一是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只重文化课分数,认为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算成才,对于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多数家长看不起;二是客观条件所限,一些学校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没有真正把时间还给孩子。为此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综合评价中,要注意考查学校劳动教育的情况。柯雅婷还说,希望媒体多报道技能型人才的典型,而不应把焦点放在高考状元和高考分数上,只有多报道职业类学校学生的成长历程,才会有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技能劳动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籍在农村、后来在城市打拼立业的家长们,更愿意把孩子送来“吃苦”。记者的这一看法也得到了厦门市科技中学高一年级长陈老师的确认。她说,从外地来的家长,他们在厦门本地辛勤工作,成为新厦门人,他们更愿意让孩子来体验劳动,而本地人意识则相对较差,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条件就不错,对打拼没有什么概念,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吃苦。对城市孩子加强劳动教育,家长转变观念至关重要。

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校长黄马福说,国外发达国家的移民因为新到一个地方,白手起家,特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拼搏意识,最后的结果是外来移民在社会地位上往往会超过当地人。黄马福特别希望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们,也能多送孩子到农村劳动,因为那里更接近自然。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多参加劳动锻炼,有助于提高体质,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在劳动中获得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意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分享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4-06-28  16277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