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广西都安,石山王国,九分石头一分土。这里,有让人无奈的贫困: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这里,也有令人心动的骄傲: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质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直叫得响亮。从1993年以来,都安高中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由1992年的48.2%到2000年的93.75%,2011年达到100%,而且连续23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这里,更有一种精神,叫做执着苦读,自强不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寻找希望;贫困的孩子,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支撑,刻苦学习知识,把握自己命运。
这里,还有一位校长,他说:“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如果说这条通向梦想的小道上乱石密布、荆棘遍地,那么,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在道路两旁,默默守护着寻梦学子的使者,俯首耕耘于三尺讲台35年的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
10年筹集3000多万元,资助1.8万名学子
“穷”,提到都安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字眼。上个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也逃离不了这个“穷”字。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千余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贫困生。2010年9月新生入学,蓝碧亨的爸爸带他来报到,掏遍全身口袋只有30元钱,父子俩坐在校门口盯着这堆毛票发愁。莫振高看到后跑过来,把蓝碧亨领到教室,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拿给蓝碧亨的爸爸,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做路费回家吧。”旁边的老师提醒莫振高,你这样做可能会让有些人钻空子。莫振高不听,气呼呼地扭过头去。其实老师们都明白,莫振高是不忍心看到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去读书的机会。
于是,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助贫困学生。莫振高还经常组织全校师生给贫困生捐款捐物,发动学校领导、团委干部和班主任向各届校友寻求资助。
这么多年来,每年学生报到时都有部分孩子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身上百来元钱。一些缺钱的孩子因为没勇气报到,就在校门口徘徊。
这时,莫振高就把“校长办公处”搬到校门口,招呼为学费发愁的贫困生“先入学,其他费用慢慢想办法”。每逢开学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一幕在都安县已是家喻户晓。
为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莫振高每年都不怕山高路远,到学生家里去走访。在家访途中,有时来回需要七八个小时,并且学校规定不准在学生家吃饭。莫振高说:“我们是去帮学生家里解决困难的,而不是带去负担的。”很多学生的家里,连任课老师都没去过,但校长莫振高却都家访过。学生家里的困难,他一清二楚。
有一名学生叫罗素娇,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主动联络母校说要资助学弟学妹,但居然被莫振高拒绝了。莫振高对她说:“你父亲残疾,母亲失明,家里还很困难,就别资助了,先把你家照顾好再说,这份心意我们领了。”罗素娇十分感动地说:“五六年过去了,‘校长爸爸’还记得我的家庭情况。”“校长爸爸”是孩子们对莫振高最亲切的称呼。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对瑶山贫困孩子的支持,莫振高到处“化缘”,游说企业、单位、个体老板捐助……
如果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朵美丽的花,把这朵花放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意味着它要浸泡在泪水里。
多年前,家住古山乡徳雅村的黄春茜考上了重庆大学,但是家里所有能卖钱的东西不足300元。黄春茜无奈只好选择放弃上大学。
莫振高知道后,第一时间赶到黄春茜家里了解情况,并拿出自己积攒下来的1000多元钱塞到黄春茜手中。大学期间,为了让黄春茜安心完成学业,莫振高每月定期给她寄去生活费。
事实上,慷慨的莫振高并不富有,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当时每个月50元的工资,但他仍专注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
陆春久是都安高中2006届民族班毕业生。哥哥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姐姐2005年考上大学,没钱,弃读。2006年,她和姐姐都考上了,想读,没钱。
春久说:“在乡里,几个孩子同时上学,要是供不了,注定有人得做出牺牲。这是惯例。”2003年时,春久家就打算“执行”这个“惯例”。当时,哥哥考上大学,家里负担一下子重了,妈妈心一横:“你们两姐妹,回来挖地种庄稼吧!”“不行!”爸爸和女儿们极力反对。从那以后,爸爸外出打工去了,3年里,每月只见钱来,不见人回。
高考结束,姐妹俩商量着去自筹学费,她们推着家里那辆破旧不堪的自行车,到水果市场批发龙眼,再去街上摆卖。两个月的汗水,换回了400多元钱,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姐妹俩眼睁睁看着大学梦就要破灭,最后,莫振高终于联系到河北的一位好心人资助了姐妹俩上大学4年的费用。
每年暑假,很多学校都放假了,但是在都安高中,老师们比上课期间还要忙碌,忙着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统计哪些贫困生考上大学却无力进入大学校门,联系企业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莫振高更是整天学校、企业、工地和贫困生家里往返地跑……
无论是在教育系统的上级主管部门面前,还是各企业事业单位面前,无论是老板还是在街边摆摊的摊主,见面时,莫振高的第一句话都是:“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现在上学没有路费,行行好,捐点钱,帮一把吧!”为了帮学生筹集路费,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决不放弃。
广西投资集团部门负责人黄炳胜说,在学校,莫振高既是一校之长,又是语文老师,跑出来,则成了慈父,奔走在各个单位支持贫困生,这背后是他对教育的满腔热爱,也是个人人品的体现,很佩服。但作为行动本身来说,是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广。真正要解决,从国家来说,要做好制度安排,具有可操作性,经过严格的程序在经济上补助,当然现在也在做,但那是进入了学校,在过渡阶段,从家门到校门这个过程中,制度上细化一些更好。
贫困大学生家长潘天平说:“我大女儿在都安高中毕业后,二女儿又考上了高中,莫振高和班主任两次到我家家访,表示资助大女儿读大学,想办法让二女儿读高中。我教育女儿们,她们工作后,一定要拿一部分工资来资助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回报社会。”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帮助他们圆大学梦。近10年来,他先后筹集到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最终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愿望,实现了让所有的贫困生“进得来,学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标。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临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来到莫振高家里说:“老师,明天我就要走了,家里没什么好东西,就把这些自家种的菜送给您,以感激3年来您对我的关爱。”
一把苦麻菜、一把红薯苗!看着这稚嫩的孝心,莫振高流泪了!
多年来,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管理能力出众,莫振高多次被推荐到行政部门任职,被外地学校高薪聘请,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爱我的学生,我要用毕生的奋斗,给瑶山的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踏上大学路……”
到处“化缘”,为瑶山孩子建起高标准学校
上个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栋宿舍楼和三栋小教学楼。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这时莫振高都要冒雨,亲自登着梯子,上房去检修。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一个学生睡不着,爬起来透过窗户,看见莫振高正蹲在水沟边专注地掏树叶,雨伞歪斜在一边,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湿了,可他全然不顾。原来,水沟被树叶堵了,如果不及时疏通,宿舍一楼的孩子就要被淹。
从当校长的那一天起,学校的压力,让莫振高在做老师的同时,多年从没有离开“化缘”的角色。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社会筹资,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10万元“化缘”凑够修楼的钱。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很严,因为都安县在地震带上,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出了事,没法向孩子家长和社会交代。为此,他时常蹲在工地上与工人们讨论楼要怎么建……
就这样,一点点将五层的学生饭堂、学校图书馆、教学综合楼和三栋学生宿舍楼建了起来。
除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现代教育技术也必须跟上。
莫振高说:“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学生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我们培养的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接着一栋科技大楼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两台29英寸的闭路电视、一台高亮度的投影仪和100台电脑……
从此,瑶山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
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引下,都安高中学生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其他活动中也绝不落后。在2000年地区中学生植物科技作品竞赛中,有10多名学生获奖,其中黄冬菊的“银合欢种子”获一等奖,黄安县的“苦楝树”获二等奖。“这样开动了学生的脑子,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莫振高说。
他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成才。不同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从山里来,视野比较狭窄,而城镇的学生在这方面则有较大的优势。
在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莫振高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努力出类拔萃。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特别是山里来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山里来的学生能尽快赶上学习进度,他利用课余时间义务补课,一个简单的问题,要举一反三,耐心地教,热情地鼓励,精心地批改作业。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莫振高很有创意地对民族班的同学实行“双语教学”,汉话解释理解不了的问题,辅助以壮话、瑶话,直到让同学们弄懂为止。韦吉珠上了高中,还不能流利地讲普通话,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莫振高就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句话一句话地练,韦吉珠像学习外语一样仔细地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莫振高耐心地指导下,韦吉珠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莫振高的带领下,都安高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西示范性高中,全国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先进集体。
莫振高所带的班级,几十年来有500多名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人大、中国科大、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印尼总统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和海外名校,指导的学生有380多人在全国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莫振高从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创。
■图片故事
家访足迹遍瑶山
当了校长,仍然坚持每周教12节以上的课 莫振高对教育的挚爱到了疯狂的地步,也非常的固执。“喜欢上课,喜欢和学生在一起!”2003年都安高中50周年校庆,因为事务多,他半年没有安排上课,半年后他第一次开课,整个人都精神焕发。
“那天,他一直笑容满面,走在路上,我叫他,他都不看我,一个劲地往教室赶。”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韦喜凤老师还在心里嘀咕。
学校缺乏教具,为了形象教学,他自己动手绘制挂图,不懂的,问;不会的,学。周末,他步行20多里山路回老家,扛来木板为学生修理桌椅和门板。他常常告诫学生,学习是辛苦的,但为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追求是不行的。工作中,他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绝大部分节假日也都用在教学与管理上。
“只有不离开教学,才像一名人民教师。”当了校长,莫振高始终没有放下教鞭,仍然坚持年年教高三毕业班语文课,每周上12节以上的课程,他先后带出20多届40多个高中毕业班。执教35年的他手中经常拿着一本订了又订的厚厚的教案,甚至连吃饭,那本教案也没有离开过他。
莫振高是一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的老师。他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积极投身教学科研。他直接参与的“用现代技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和“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课题被确立为广西区级科研课题,先后在省级研讨会上宣读及交流。此外,近10年来,莫振高在全国各报刊发表论文65篇。
与此同时,他从来没有忘记过给自己“充电”,莫振高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升,挤出时间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学位。他还要求全校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一定要考,一定要进修,一定要跟研究生班学习。
高三是个特殊的年级,全国所有高三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这一年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都安高中临高考前的气氛不单是紧张,还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巨大压力,弥漫整个校园。莫振高发现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信心严重不足。为了鼓励学生,找到自信,莫振高改学心理学并教心理学,理由很简单,一切为了学生。
莫振高2000年至2001年到北京大学进修心理学,进修回来后,莫振高又成为毕业班的心理学老师。一个星期二十多节课,他从来不喊累不嫌苦。他的课深深打动学生的心,每次上课,喝彩声从来没有断过。现在已经毕业的蓝锦娜回忆,在都安高中,最想念最留恋的,就是莫校长的心理课。
莫振高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他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亲切的讲述,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莫振高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灵活地组织教材。他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然后重新组合。
为了教学需要,他带领老师们自编校本课程,让全国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完美结合,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班级,他落实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小说单元教学中,由于普通班起点较高,领悟能力较强,他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民族班,起点低,他侧重故事的复述,以此培养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表达能力。
莫振高在教学中不只是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将其他相关的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会为以后哪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脉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他介绍美国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介绍美国的历史,讲述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他旁征博引、绘声绘色的讲述,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写成作文,题目也叫《我有一个梦想》。这样,同学们既学到了扎实的语文知识,也懂得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教书育人,齐头并进。
当老师得100分,当丈夫、爸爸只得60分
1993年秋,都安高中校长、书记因病住院,时任副校长的莫振高受命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可在此时,一位高三的语文老师因工作需要,调到另一所学校任职。在暂时没有合适教师顶替的情况下,莫振高每天在三个毕业班上课,平均每天4节课,这是都安高中历史上所没有的。
为了挤出时间,莫振高将铺盖搬到了办公室,妻子心疼他,说:“别太累了,还是在家住吧!我好照顾你。”莫振高笑笑:“不累,你瞧我身体多壮。”边说边捶捶胸脯,妻子知道,只要他决定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一个学期下来,他瘦了一大圈,孩子雀跃地迎接爸爸回来,说:“爸爸,你苗条多了。”莫振高乐呵呵地说:“爸爸减肥成功。”妻子在一旁心疼地望着他,眼神里有责怪、有不忍,而更多的是绵绵的爱意。
1984年以来,组织部门曾多次要调莫振高到县委、县政府任职,那可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可他都拒绝了,他宁愿一辈子做个穷教书匠,做个瑶山的孩子王。1994年,莫校长在广东工作的岳父帮他联系好调往广州市重点学校——白云山中学工作,那里条件好、工资高,这对他的家庭、孩子的前途和照顾老人都是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可最终县委组织部门认为他是都安高中的骨干,都安的教育需要他,孩子们需要他,因而没有同意调出。
妻子、孩子们心有抱怨,莫振高安慰妻子:“那我们就一辈子当瑶山的孩子王,这儿山美水美,是个适宜养老的好地方。”在他的“甜言蜜语”下,妻子也只能一笑而过。
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之后,莫振高对家庭的关注就减少了。“他对妻子、儿子也感到很内疚,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亲自去买菜,做饭给家人吃。”学校资助办的韦喜凤老师介绍说。
莫振高的儿子曾经和他说过这样的话:“爸爸,你当老师是100分,但是当爸爸、当丈夫是60分。”他很惊讶:“我当爸爸那么低分吗?”“当然,这还是照顾分呢!”这么多年,莫振高无数次给妻子和孩子许诺的出游,没有一次出行成功。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